显示标签为“Buddhism”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Buddhism”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8/06/01

透過佛法看地震


自從大地震之後,已經有很多人問我關于佛教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慚愧本人平日的某些做法并沒有佛弟子這個稱號增輝,更缺少完備解釋這個問題的能力。但是我要說,所謂業報的說法,在佛法上看是不僅僅是不夠慈悲,也是不合量的。的確一切法都是業感所得,但是何人作何人受這個是肯定不會亂來的。緣起法難思難解,除了世尊薄伽梵以外,更無第二人能夠講清楚。那些信口開河的人們,在說出“這大概就是如彼所作之報應”甚至“某某護法神之示現”此類的話語時,請內審自心,惡的意業是否已經生起?
一個合乎佛法的佛弟子,面對這種災難,應該依諸傳承上師的教導,按菩提道次第,首先反復思惟此世間苦痛,令人無法忍受,因此故出離心堅定不移的生起;再次由己及人,觀眾生與父母無二無別,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宏愿。只有以這種心態去做有益于災民的事情,才是我們應該做的。面對災難,閣下又非具有六通的聖者,即使碰巧被你言中,這種話也只能讓別人產生厭惡的感情,從而造更大的惡因。
 我想引用具足文殊菩薩般的善巧方便的日常法師,在臺灣921大地震之後的這個開示,能很清楚的說明佛教對于地震的看法了。有疑問的同學一定要不辭勞苦的看完啊,呵呵。祝大家法喜充滿~~
············································
 從生命無限談救災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日常法師開示
  透過這次的經驗,如果能策勵我們平常就好好去做,那麼這救災工作,我想就有非常深刻的意義,不但救別人,還能救自己。當我們自救、救他兩個都能走上去,就能圓滿的成佛。
  我們在這裡誦《金光明最勝王經》,不僅是為了超薦這次大地震受災的人,更希望能經由誦經功德回向,使我們的環境能夠平安,災難很快地過去。但是畢竟這是業,我們也要了解這個業,針對這個業來淨除它。此外,我們誦經是為了盡一份力量救災,誦經本來是救災的一部分,因此這件事不妨放在救災來討論。
救災有次第  眼前、善後及究竟
  救災有前後的次第,眼前的次第就是把發生的問題馬上解決,而實際上真正的救災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以後還有善後的問題,還希望究竟解決問題。一般人都很熱情,希望把問題趕快解決,可是透過對佛法的認識,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即使眼前問題解決了,但實際上的問題還在,這對我們學《菩提道次第論》,特別有深厚的意義。
  因此我把救災分三個部分來談:第一部分,地震發生了,很多人受難,於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果我們有親人在裡面,這更是迫切要做的事情。第二部分是善後部分,就是去災區重建,災區重建,除了物質方面還要有心理方面。第三部分,特別是針對我們學佛的同學來說。當我們學了佛,也肯定生命的無限,而在無限生命當中,這種災難人人都會碰得見。平常理論上我們也談這個問題,談完以後,並沒有很深刻的感受,也很難感受得到。而修行是要感受的,譬如這次災難,也許我們在恆春,一點都搖不到;也許在香港,也許只是到過台灣,可能對這次地震很關心,可是內心當中不會有什麼痛癢的感覺,就像我們看土耳其大地震一樣,有時候甚至覺得蠻好玩。所以儘管理論上了解,可是我們很少去感受得到在無限生命當中會有這災難,因此,這個理論對我們不能產生真實的效應。如此,我們學的佛只是皮毛,儘管理論上我們學的是圓滿教法,如果學了不去用,等於一張空白紙一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災難,極大部分的人都很害怕,正好可以使我們想到:在我們的無限生命當中,難免會有這樣的情況,而我們已經了解了一種正確的方法可以解決,正好藉這個機會策勵我們及早努力。
  我們修學圓滿的教法,本來就告訴我們無限生命生死當中,這種災難是絕對逃不過的。這個關鍵,即使在學佛的圈子裡也很少能夠這麼嚴密、有次第的交代清楚。既然我們學到了,以前沒辦法去感受,而今天感受到了,豈不是應該很注重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賑災是分三個部分:眼前馬上去幫忙災民,這不夠,還要協助善後,這也不夠,還要究竟解決。
  依我們有限的條件,想要全部做到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稍微冷靜地想一想:第一部分,可以多少盡一點力量,假如有親人是災民,我們也會關顧,否則重點放在第二、第三部分。因為賑災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體的事情。我們應該從整體去考量:第一部分賑災的人非常多,政府以及各方面的慈善團體,大家都在做,在這種情況之下,多我們一份力量顯不出什麼。假定今天我們同學像慈濟一樣訓練有素,我們就應該去做;反過來,如果我們去災區會手忙腳亂,就不必去了。災難發生以後,不到兩小時慈濟的人就到了,有的人揹鍋,有人步行跑去,馬上幫災民煮啊、弄啊,乃至照料傷者。也有一些人很快地去,去了以後卻六神無主,不曉得怎麼辦,最後災區亂成一團,結果反而是忙上加忙。而且通常情況之下,熱情過了,到第二部分的救災就會大大地減少。前面一步的確有很多人熱心做,錦上添花我們可以不要,而雪中送炭我們就非做不可。所以曉得了災難的情況後,我就整體看的把第一步放下來,可是我們很關懷廣論同學,所以第二天李學長等好幾個人騎著機車去現場,我也在第二天傍晚就到台中了解情況,而了解了情況以後,我們更是給他們精神上的安慰。我也聽見很多人馬上去做,結果送的東西堆積如山,卻沒有辦法送到真正災民手上,捐了很多錢也是一樣,這不是我們一股熱情就夠了,所以雪中送炭非常重要。
  再談深一層的第一部分,怎麼救法?任何一件事情,要想成功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是做這件事的動機要很純正,第二做的方法,要善巧、要正確。動機純正我們大概了解,災難來了,我們盡心盡力地去救。有了純正的動機,還有正確的方法,合起來就是佛法的整個中心。純正的動機是慈悲,正確的方法是智慧,兩樣東西具足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我們只是一番熱心,結果慌亂一團。例如報上說,救災的東西到了災區,卻沒辦法傳到災民手上;煮了東西,災民吃不下,結果有很多非災民跑了來,爭先恐後的去爭取,而災民簡直像喪家之犬,面對這個破碎的家園,根本沒有心情接受賑災。因此就算你有純正的動機,沒有正確的方法,能產生效果嗎?誦經實際上是賑災的一部分,經的功德告訴我們,不但是究竟的災,眼前的災也一樣可以救。我們可以誦《金光明經》,它可以救現在的災,救善後,也可以救究竟的災。
解決究竟災  淨智、修行要並進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第三步,就是經由了解生命無限而去做,這只有佛弟子才能很認真的做到,也就是對佛法整個內涵有完整的掌握。今天在這種場合,能夠完全把握住佛法的已經很少了,不管別人能不能做到,至少我們曉得我們是把握得住的。因此,我個人的感覺,這個部分我們是義不容辭!目前我們的條件不夠,救現在的救不了,善後的還可以,而究竟的部分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重點。今天真正要談的就是第三部分。如果真正想要究竟解決問題,單單說「我信佛」是不夠的,要有正確的方法,這最深遠的道理就是《菩提道次第論》。那我們學到了以後,如果不認真去做,是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受災的人們,這才是我認為重要而要談的問題。誦經之前但願同學把這個意樂好好的安立。
  如何做好第三部分的救災?怎樣做才能在動機方面、方法方面,產生最好的效果?我們重點是放在究竟上面。「究竟」是依佛法來說,佛法就是我們現在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很多同學都已經把理念建立起來了,可是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單單理念認知而不去實踐,對我們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忙。因為真正感果的是業,當我們理論了解以後,會有什麼業?如果沒有其他因緣,第二世來的時候會有三種狀態:第一類,如果我只是文字方面消文得非常好,大家也很讚歎,第二世來的時候,會是個學者,腦筋非常好,世智聰辯,可是不一定會信佛。第二類,消文並不一定靈光,可是有信心,反正只要相信就對了,所以會出很多力,供養很多錢;這樣的人下一世來的時候,就是一個富有者,然後周圍的人會幫忙你,可是對佛法,雖然相信,然而還是進不來。還有一類就是持戒持得嚴謹,可是把握不住真正的內涵,這主要的是以出家人為主;這樣下一世就有貴的因,來世做官,但是佛法不一定相應。
  所以理論文字了解以後,如果不透過修行,沒有辦法產生一種迫切性,推動我們要去實踐的力量,那麼效果是不大的。照理說,這件事依法人的工作內涵應該是淨智處的事情,可是淨智處產生的效應通常不大。倒是廣福這一部分,由於慈心有很大的效果,我們願意投入,功德是有的,但是真正要想產生正面的效果並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並沒有真正按部就班,照廣論的理論了解以後,依法去思惟觀察,在內心當中產生真正推動的力量。譬如「暇滿人身」並不是指得到人身而已,很多人誤解得到人身就叫暇滿,其實暇滿裡十圓滿當中的「信言」,就非常難做到。得到了暇滿人身以後,就會戰戰兢兢地說:「我要修行、我要修行。」可是就我的經驗,現在鳳山寺的同學要去修行的推動力量並不強,我想在家居士更是。就算在福智法人做事,還是忙著把事務做好;還有一般在家居士,覺得自己已經很好了,一個禮拜當義工一次,乃至一個禮拜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覺得很歡喜。
由於地震故  策發精進提念力
  可是這歡喜的力量,並不是由於依法去思惟了以後,覺得暇滿人身這麼難得,所以我心心念念去緣法。進一步說,譬如念死,廣論次第第一步是從「念死」進去的,理論上我們很容易說得頭頭是道,說:三根本、九因相,希望得到三決定。決定就是決斷,決斷是透過理論的了解,如理的思惟觀察以後,內心產生非常強烈的感受。念死,不是因為念了死而怕死;而是當我想到要死的時候,我真正感覺到,要利用這個生命去修行,如果有修行,我死了也不怕,還覺得很好;如果不修行,萬一死了以後,眼前的一切都消失,而且要下地獄,所以非常恐怖。
  我在一生修行當中,曾經有幾次這樣的體驗。念死心現起的時候,簡直是睡也睡不著,飯不想吃,逼在那個地方。可是據我所了解,要產生這個效果非常不容易。因此透過理論的如理思惟來推動我們的力量並沒有,這怎麼辦?問題是我們也沒退路啊!現在這個團隊當中,慈心、里仁、文教對世間有很大的好處,這個是事實。可是,要想強大的推動我們在佛道上走得更快,力量仍嫌不夠,這就是欠缺內心當中一種策勵的力量。
  今天大地震發生了,我們很幸運沒死。地震的時候,你害不害怕?我相信,我是這裡面害怕程度最輕的一個人,因為我以前有過幾次特別的經驗,所以地震搖了以後,鳳山寺的法師統統跑出去了,我還在那兒睡,一搖,馬上就把三寶的念頭提起來,心想:「我老啦,趕快讓三寶加持我,讓我死的時候不要太痛苦,能很快的再來。而且要我自己去找死,我又不會,這正是讓我換個身體的機會。」所以,我就蠻輕鬆的,還覺得高興。結果,一個法師馬上過來敲門,問:「師父怎麼樣?」「啊!沒什麼事啦!你趕快睡覺,別去管它啦!」我那時心裡面覺得很泰然。後來聽見小沙彌在下面嘰嘰喳喳講話,我忽然想起,鳳山寺的規定:凡是大地震來,負責的法師要聚集大家一起跑到下面去,我突然想起,我是帶頭的,如果現在躺在床上,那我是違法,應該趕快下來才對。
  一下來,心裡倒還沒有慌,就告訴沙彌班:「靜下來,念密集瑪。」過了一下,感覺蠻冷的,便上去想拿一件衣服。一上去,地又開始搖起來了,第二次搖雖然沒有第一次來得厲害,可是因為心裡沒準備,拿好了衣服便趕快下來,坐了半天,心裡面:「咚!咚!咚!」一直跳,這個時候內心一亂,想再恢復以前的泰然卻已不大容易。
  然後看到那些小孩子,想到這裡有這麼多人,還有這些小沙彌,心裡緣掛著他們,因此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心裡便好害怕。我想到在若干年以前,我在念死的時候,心情就是這樣,所以逼著我全部緣著法,那個時候,這種力量最強。
  造任何一個業,意樂最重要,今天這個意樂逼著你朝這個方面去想,雖然你沒行動,但一定增上。以前儘管我們知道很多理論,都沒有辦法策發出這股力量,因為有很多實際上的條件,特別是在家居士,比較困難。我們現在精進七,前面是單提念力,後面就是想辦法去思惟,將來真的思惟就是要思惟這股力量,由於這股力量很強大,然後才會一心如法地皈依。
無限生命中  怎令心血付流水
  經由這次大地震,恐怖的心情提起來,策勵我們向這方面去做,實際上倒是幫了一個很大的忙,幫忙策勵我們努力去緣法的心。不僅如此,我從報紙看到一張照片,觸目驚心----有一個災民頭低下來,房子坍倒了,標題說:「他一生努力的血汗,轟一聲,坍了!他一生努力的血汗,地一搖,垮了!」我想:「如果是我呢?」如果你是他,你有什麼感覺?千辛萬苦,血汗掙來的錢,成家立業,買房子……,啪!一下,什麼都沒有了,然後只能欲哭無淚。眼前是我們看別人,有沒有可能會到我們身上來?有!在無限生命當中,一定有這種機會,所以要不要事先準備?難道要到了那一天,也像那張照片一樣登出來嗎?這才是第三層意義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在無限的生死輪迴當中,生命真正存在於物質跟精神。物質是精神的一個載體,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世間這些東西,只是支撐這個精神的工具而已。這精神或者直接來說靈魂,是我們住在房子裡的人,物質上的東西就是這棟房子。我們把剛才的例子更加強一點,受害者一生心血沒有了,有的父母被壓死了,有的夫妻兩人當中有一人被壓死了,或子女被壓死了,剩下孤伶伶的一個人,當我們死的時候是不是這樣?會不會發生在你身上?平常我們講無常,講完了以後總是想:「這個道理蠻有用!可是,等到我老了以後再說,退休金存放了再說。」然後兒子要娶、女兒要嫁,不曉得要做到什麼程度,可是等到兩腳一伸,什麼都不見了。
  今天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他們以生命來策勵我們要努力,假定我們真的因為這樣的因緣而提升了,他們一定也有一份功德,佛法就是這個緣起之法,也因為這樣,我們才真正的感受到菩提心的發法。所以我來就是要告訴大家,這次地震以後,各位內心有著一股強大的支撐力量,第一個念頭:「這個大災難!」第二個念頭:「總算我們還有學到佛法,不管生者、亡者,我要在這個點上好好的努力!」我們已經白白浪費無數的生死輪迴,如果這次我們能夠提起來,多一個人提起來,就多一份功德,而這個功德是無限的。如果我們誦經的過程能夠把這個念頭提起來,這個功德就對了。至於正念的時候,虔誠恭敬地念,事前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發願:這個災難是人人都有可能,而且我自己也是無法避免,因此,我今天有幸宿生積了這麼大的善根能學佛,難道願意把一生的心血放在物質上,而最後看著它坍倒嗎?我們豈不應該及早做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看見報紙上又說:有些人恐嚇大家,認為還有更嚴重的災難要來。這樣恐嚇別人不可以,可是以此策勵自己是應該的。我們學了佛,了解一切都是業感所得,「死亡·奇蹟·預言」書中告訴我們的那一幕,關於未來的災難,我想大概慢慢地會呈現。雖然現在的確有很多地方已經改善,這點我非常讚歎各個佛教團體所做的努力。而且除了佛教界以外,還有其他的人,大家都盡心盡力去做,所以這個災難是一定會減緩。可是以精神層面去看,好像這業並沒消掉!而且還每況愈下。所以我們遲早一定會死,不用等到百年以後,這情況隨時都會來。今天趁這個因緣,如果我們好好策勵,即使災難不來,我們也像廣論上講的一樣,利用這個人身,積累一點善淨之業,這不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嗎?因此及早做準備,才是真正重要的,千萬不要說等我做好了什麼以後再做,而且眼前就要去做。
皈依且行善  自救、救人皆圓滿
  平常我們繫念三寶,懇切皈依的心很難生得起來,現在這個大災難讓我們了解一個事實:當我們生命消失的時候,「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也就是說,死的時候哪一個先感果?重業第一,近第二,串習第三,先做第四。這對我們修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你有修行,造重的惡業是不會,而重得保證我們上去的善業也沒有。可是有一樣東西----近業,很重要,那就是在靠近死亡的時候,如果皈依現起,就會朝這個方向去。即使我們無始以來造了很多惡業,皈依業先來,這個業就會先感果,這就是保證增上生能夠走得上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為什麼希望各位理論了解了,還要各位做義工。因為我們平常的業並沒有很強烈的意樂在推動,可是我們覺得我們需要,也願意去做。平常已經造這個業,再加上臨終的時候,皈依的念頭提起來,那我們要走的地方就是我們所希望的,所以也是串習,也是近。
  等一下大家回去以後,就去皈依,不要說閒話,念觀音菩薩也好,宗大師也好,或是密集瑪當中的最後兩句:「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賢慧普聞足下作白啟。」或者你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心裡很懇切地念。如果在鄉下,像鳳山寺那樣,還可以跑出去空地逃生,在這都市根本沒地方逃,就在心裡很認真的念。但是平常如果沒有經常訓練,到時候心情就容易亂,念不起來的。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我住在華藏講堂樓頂上,有一次發生地震,剛開始很害怕,後來幸好三寶的加持,我很懇切地皈依,最後餘震來的時候,因為念力一提起來,我躺在床上,地震搖得厲害,我就高興得厲害,當時想著:「這個世界不理想,上師你把我接去了,到更好的地方去。」心也非常平靜,搖過了以後,這種情緒還在繼續。這也是因為前面我已有很多次的經驗,所以我建議你們平常的時候,不要小看這件事情。
  我們在精進七當中,希望大家先單提念力,就是在緊急的時候,你可以馬上派上用場。但是正式修行的時候,不是用這個原則去做的,這點大家注意。如果你對無限生命這觀點始終不很確定,皈依你就辦不到。你也可以姑妄言之,因為萬一到時候真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怎麼辦?我想至少大家這個力量一定有。在座的諸位都信得過生命無限,可是總放不掉現在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最近我會介紹大家兩本好書,我會專門講解,就是「死亡九分鐘」和「我所見過的靈界」,希望對你們生命無限的概念有絕大的幫助。這本書如果不透過廣論來解釋,有的時候我們會不太懂,好像跟我們了解的佛法不一樣,這是因為我們了解的佛法不夠。
  透過這次的經驗,如果能策勵我們平常就好好去做,那麼這救災工作,我想就有非常深刻的意義,不但救別人,還能救自己。當我們自救、救他兩個都能走上去的話,就能圓滿的成佛。今晚我到這裡就以這個問題來策勵大家,大家共勉之。

2008/05/24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


作者:尊贵的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7年5月1日
地点:印度 上密院
这世俗凡尘的都市,
初由翻起生死波涛;
经历无意义及空手而回之次数,
谁可计算!
此次能得善缘之机会,
千金亦难换取;
既已得,
我们何故心生畏惧!
因在这聚散轮回中,
实难以忍受,
但若能架起智慧之帷幕,
艰难就不复有。
在这痛苦大海里
具自他二利圆满之宝,
决信早已握在我们的手中。
世间乃是坏灭之战场,
以无畏惧千种智方便,
摧毁趋入恶趣诸军众,
祈能获得戒律之寂静。
     ——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5/1/2007

2008/03/22

Barabudur: Tracing Back to Conditioned Genesis

最近一个月真是过得平淡,读书,做设计,窝在学校方圆500m的地方生活,囧。
读完数本古老的文献之后, 终于动笔写Independent Studies的论文,头一个研究对象是爪哇岛的婆罗浮屠(Barabudur),想好了用缘起论来下笔,在这里先把已经写好的贴上来,争取在复活节结束 前搞定他,然后就可以去面见Dr Wong了,hiahia。希望xz的人们克制一点,不要丢掉了佛陀伟大的教导。
---------------------------------------------------------------------

I.                    The Title Barabudur: Tracing Back to Conditioned Genesis II.                  The Author’s Homage Namo Buddhaya, Namo Dharmaya, Namo SanghayaHere I prostrate to Guru Manjughoshaya, and all the masters of Madhayamika & Yogacara lineagesAs I undertake the work of researchMay renunciation - the root of all Dharma practice, arise naturally in the readers’ mindstream III.               The Core Ryhmes All phenomena arising from a cause,of these Enlightened One has told the cause and their cession;This is the “doctrine” of the Great Recluse. IV.               The Actual Main Part 
When Barabudur was rediscovered in central Java under layers of volcanic ash and jungle growth, nobody can recognize its identity, history and religious belongings. Though Buddhism has faded away centuries ago, it never been totally erased by time stream. As the Earth Goddess being witness of Prince Siddhartha’s way of Bodhisattva, Barabudur evidentially becomes a magnificent monument of the golden age of Buddhism. After a chronical archeology research, several basic architectural and historical evidences emerged from plies of sketches and Javanese literatures. There is no unambiguous written record of its intended purpose. However, according to two inscriptions of the time and found locally, one which seems to be intentionally divided into ten paragraphs, mentioned about the King Samaratungga decided to construct a religious architecture. Scholars figure out it has something related with ten stages of Bodhisattva. And the other one states that Queen Sri Kahulunan distributed the tax revenue to a shrine named Bhumisambhara, which means “Mountain of the accumulation of virtue in passing through stages.” Barabudur is built on a bedrock hill, and when viewed from above takes the form of a giant Buddhist mandala. The foundation is a square, approximately 118 meters on each side. It has nine platforms, of which the lower six are square and the upper three are circular. The upper platform features seventy-two small stupas surrounding one large central stupa. Each stupa is bell-shaped and pierced by numerous decorative openings. Statues of the Buddha sit inside the pierced enclosures.


The main vertical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 body, and top. The base is a 123x123 m² square in size and 4 meters high of walls. The body is composed of five square-platforms each with diminishing heights. The first terrace is set back 7 meters from the edge of the base. The other terraces are set back by 2 meters, leaving a narrow corridor at each stage. The top consists of 3 circular platforms, with each stage supporting a row of perforated stupas, arranged in concentric circles. There is one main dome at the center; the top of which is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monument. Access to the upper part is through stairways at the centre of each side with a number of gates, watched by a total of 32 lion statues. The main entrance is at the eastern side, the location of the first narrative reliefs. In Barabubur the narrative panels of bas relief are markedly significant, which covers the façades and balustrades. Reliefs and Textual SourcesHidden base                                 Mahakarmavibhanga(分別善惡業報經)First gallery Main wall   Upper register             Lalitavistara(釋迦如來成道經)   Lower register             jatakas and avadanas Balustrade                  jatakas and avadanasSecond gallery Main wall                  Gandavyuha(華嚴經·入法界品) Balusrade                  jatakas and avadanasThird gallery Main wall                  Gandavyuha Balusrade                  GandavyuhaFourth gallery Main wall                  Gandavyuha: the Bhadracari(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王偈) Balusrade                  Gandavyuha The hidden foot relief depicts the workings of karmic law. The wall of the first gallery has two superimposed series of reliefs. The upper part depicts the biography of the Buddha(Lalitavistara), while the lower part of the wall and also balustrades i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alleries tell the story of the Buddha's former lives(jatakas and avadanas). The only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that the Mahakarmavibhanga states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bad results of bad deeds, as well as virtue and its rewards, the beneficial result of good deeds. The Lalitavistara describes Bodhisattva passed through countless rebirths in preparation for that final climax after acquiring and practicing all the admirable qualities. The remaining panels are devoted to Sudhana's further wandering about his search, terminated by his attainment of the perfect enlightenment (Gandavyuha). Apart from stupas and bas reliefs carved in stone, Barabudur has 505 statues of various Buddhas. In the six lower level, Buddha statues are arranged in row on the outer side of balustrades, the number of statues decreasing as platforms progressively diminish to the upper level. The first balustrades have 104 niches, the second 104, the third 88, the fourth 72 and the fifth 64. At the three circular platforms, Buddha statues are placed inside latticed stupas. The first circular platform has 32 stupas, the second 24 and the third 16, that add up to 72 stupas. And in the centre of the circular platforms, an unfinished Buddha statue is in the stupa.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tatues are in mudras. On the four lower walls the mudras of the statues on each face differ: on the east, bhumisparsa-mudra(觸地印); south, varada-mudra(與願印); west, dhyana-mudra(禪定印); and on the north, abhaya-mudra(施無畏印). The sixty-four Buddhas of the fifth wall, above the fourth gallery, are all in vitarka-mudra(覺觀印). In the latticed stupas of the circular platforms, the seventy-two Buddhas are all in dharmcakra-mudra(轉法輪印). The unfinished Buddha found in the central stupa, finally, is in bhumisparsa -mudra(觸地印).

I.                    ConclusionII.                  Referencea Barabubur: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a Buddhist monument /Luis Gomez & Hiram Woodwardb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羅婆浮屠與華嚴思想 /曹德c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華嚴經十地品研究 / 釋觀慧d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毗達磨俱舍論·賢聖品) / Shakya Tswpa Patene What the Buddha Taught / Walpola Rahulaf Teachings from Tibet: Guidance from Great Lamas / Nicholas Ribush

2007/12/07

雪頂智嚴善巧宗喀巴


12 月4號是宗喀巴大師的聖誕日,剛好也是本學期作業的deadline,在混亂瘋狂兩機同開的PS、AI、MAYA和CAD中迎來。想起去年的這一天在講 寺,人潮湧動的大尞,梵音清揚的大師殿,蓮燈明滅的舍利塔,自己曾度過此生難忘的一天。 具德怙主宗大師的無緣慈悲,對於堅住劫火海焰中的熱惱眾生,如同清涼甘軟的八功德水。但是你接水的瓶子是不是髒的,破的,或者是蓋上蓋子的呢?這正是我的 煩惱啊。在羅湖口岸作調研的時候,曾看到一個懷抱小孩的婦女在垃圾桶裏面不停撈飯吃。自己確信在那彈指間生起代眾生受苦的心,強大的讓我渾身顫慄。而當於 另外幾處看到相同情景的時候,雖然沒有厭惡的念頭,但這心量畢竟無法在相續下去。現在想起來,這都是無始輪回中難以擺脫的我執的巨大力量,讓我優先考慮於 自己的被騙和潛藏的自尊。真的那麼重要嗎?從理上我自能說服自己這是不對的,五蘊和合,身心相續,一系列的行為只是重複於世尊開示的經典緣起十二支,由開 始的無明,導致了行,識,直到最後的有。這個過程中,都沒有一個我存在,更何況安立在上的意識?可見表面似乎的理解道理和實證道理全然不同,道理固然重 要,從戒律入手調伏煩惱隨眠也不可偏廢。在這個與眾生解脫息息相關的夜晚,同時也是我灼然焚燒的夜晚,誠懇地向睹史多天清淨內院慈氏菩薩尊前的宗喀巴大師 祈請: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摧伏魔軍無餘秘密尊
雪頂智嚴善巧宗喀巴
賢慧普聞足下作白啟
唯願正法久住刹塵劫
饒益恒河沙數之父母
我身晝夜三時善資量
皆悉回向成就眾有情

2006/07/29

修持四加行儀軌半百日之懺悔(6。3-7。28)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上師金剛薩垛尊佛以無量阿僧袛劫艱苦修行功德,化聖潔甘露,為我沖刷無邊之惡業。 初入佛門,讀懺悔文,往往有時會感到驚心:這個“一闡提”是我嗎?這些壞事我也會做嗎?這些壞事都是我做的嗎?我曾經會是這個樣子嗎?答案是肯定的。從無始劫來的六道輪回,不容置疑。念及監獄中的犯人,若做自他交換,輕輕一想便覺毛骨悚然,痛徹心肺,難以忍受。 這就是我,無始劫以來罪惡累累,無惡不作的壞人,在地獄、餓鬼、畜生等道遭受無量痛苦的苦惱眾生。回視往昔,還曾執著神通。然而 沒有菩提心,神通只會成為地獄的因。如果現今果真得了神通,一定會因為供養和崇拜而沉迷於世間五欲,升起貢高我慢,甚至破壞佛法,造下無邊之惡業。 眾沙門常有歎息:於今末法時代,眾魔巧化而入教中,到處都是敗壞正法的魔民。如來預言,當無虛語。然而此話從許多人口中說出,仿似只有他自己是真修釋迦法,而別人全是波旬道上的。如來所說之魔民,會是誰呢?捫心自問,答案說不定是我自己。 我們哪一個不是曾於無量劫中在魔界做魔民呢?那還是福報啊。哪一個不曾於無量劫中,在地獄受苦,在惡道中遭難呢? 打開《文殊五字真言》,至尊文殊菩薩十種無盡甚深大願,鮮血淋漓。諸佛之父化為童真菩薩像,發慈悲大願。然而,哪一個字的背後,沒有無量的血淚和艱辛?菩薩對我們說:我與你有緣,與你同行,直至你成正覺,究竟斷離無明苦難。 處在被救度地位的我,一個無始以來惡業深結的罪人,連累諸佛菩薩受無量辛勞的愚人,應該怎麼辦?再也不能拖累諸佛菩薩繼續辛苦了。 堅牢地神曾向魔王波旬說:久遠以來,娑婆世界沒有一寸土地,沒有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灑下的鮮血。菩薩理應成佛。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修施等諸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 每當灰心,總感到文殊菩薩站在身邊,說:我也曾犯邪見,驕慢,誹謗聖人,被打入地獄受無量苦痛。從地獄出,又無量劫受生為小蟲、鳥獸,最後才一步一步受生人中。開始出家也因愚癡世世遭人欺辱誹謗,屢屢犯戒。一世世過來,慢慢開始能收一、二戒,積一些功德。戒越持越多,直至今日成果。因果如此,常思往昔所遭無量痛苦,三門不敢染犯。 “懇請上師金剛薩垛,以智慧光明,滌除吾及法界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所集之,等虛空無邊諸罪業,悉令清淨。” 光明聖潔的甘露,從頂門灌下,那是十方三世如來的功德。無論時間多麼久遠,甘露已經注入體內,無始罪垢已經開始排出。具往矣,頂戴如來的人,又有了新生,開始成為金剛薩垛尊佛身體的一部分。此人稱為佛子,由如來身口意而生,最終會有那麼一天,量變達到質變,此人名字為:如來。

2006/06/09

习气大爆发

6月7日开始看《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到昨天晚上堪堪把第一戒“不杀生“看完,就发现很多不懂的地方,于是与同学讨论。比如为什么以杀非人(诸天修罗之属)的心杀非人,非人死,罪是中品可悔,而以杀人的心杀人,人死,罪责是上品不可悔,难道人比天人还高级?经上的小笺说是“以道义弱故”,看不懂。还有就是杀虫的时候,如果是“有虫,无虫想”的话,是犯了下品可悔罪,那吃水果的时候,上面一般都会有虫,肯定是“有虫作无虫想”了,那犯戒是一定的了?太佩服弘一法师了,这些戒律都弄得清清楚楚。 晚上作了很多的梦,平时压抑的坏脾气和暴力倾向都爆发出来了殴打侄儿,和姐姐吵架,同学打架,甚至于有杀人的冲动。。。。。早上从迷迷糊糊醒过来就开始后悔,看来习气是太重了,仅仅是梦里就这么糊涂,那中阴身不可想象了。回想一下这几天的行为,有妄语,更有绮想,惭愧的不行。不知道何时能够好一点,一时间改不了,就慢慢的来吧。

2006/06/04

尽形寿皈依佛法僧

说了很久的去皈依三宝了,一直没有去,口头上说说好像是没时间,到底还是自己内心的恐惧。至于说恐惧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师兄说是魔障,可能就是吧。于是乎昨天便去了,在三门的多宝讲寺,其实没什么可怕的,佛菩萨总是最慈悲的,受戒时候金刚上师的话语,太感慨了:佛菩萨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议的微妙。人身难得,能够听闻到宗喀巴大师的佛法更是我三生有幸的,虽然欲念深重, 量力而行吧。 本来是不准备写这个space的,麻烦,昭昭也说什么“写space的都是些多愁善感的文字”,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实,也是可以用来三省吾身的。